古代的墓志流行于上层社会,像现在广传的《祭十二郎文》、《柳子厚墓志铭》都是以逝者的墓碑为载体创作的,稍微留意就会发现,墓志是有钱有权有闲人之间的玩物,一般人似乎“不配写”و为什么呢?首先,制作成本太高,墓石、雕刻费用、文人润笔费对于一个普通农民或手工业者家是无法承担的。而且古代普通人写墓志是属于“逾制”,儒家经典是明确规定不同阶级不同墓葬的规格规定的。
但是如果家中有人上过私塾或者当过小官,可能会给逝者撰写墓碑。比如很有意思的《王居士砖塔铭》:
大唐王居士砖塔之铭。上官灵芝撰文,敬客书。 居士讳公字孝宽,太原晋阳人也。英宗颍迈,远胄隆周;茂绪遐昌,欎冠後魏。乐府歌其载德,天下挹其家声。具详图牒,岂烦覶缕。居士早标先觉,本遗名利。遍览典坟,备穷义窟。观老庄如糟粕,视孔墨犹灰尘。得给园之说,罄求彼岸之路。励精七觉,仰十地而克勤;旰食一麻,欣六年之顦顇。方期拔除烦惚,永离盖缠;何悟积善始基,处悲生灭。以显庆元年十一月廿九日,寝疾终于京第,春秋七十有三。即以三年十月十二日收骸,起灵塔于终南山楩梓谷。风吟邃涧,宝铎和鸣;云散危峰,金盘吐曜。道长运短,迹往名留。不刊介石,孰播徽猷?吁其嗟焉!乃为铭曰: 懿矣居士,明哉悟真。幽鉴彼岸,妙道问津。苦节无挠,真心克勤。顾藐三有,超修十轮。俄随怛化,遽此迁神。岿然灵塔,长钦后人。
从碑文中也能看出这位“王居士”也是小有地位的,墓志讲的就是人生大事。例如英雄、文人、当官的,还要追溯祖上的身份(祖先崇拜),但皇帝不设墓志铭,《礼记》曰:“铭者,自名也,自名以称扬其先祖之美,而明著之后世者也。”所以 墓志铭的核心功能是子孙为先祖 “弘扬美德”,而皇帝作为 天子,其功绩可是 “天命所归”,当然不需要以 “铭文” 自表,而是通过史书记载功业、流传后世。
暂无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