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代的小说都非常有意思,小说由于是民家作家写的,所以更多的是流露出底层人对整个社会的看法,而小说的演变过程,则是一代代人对社会观点的发展史。这些小说家的目的是“讨好”市民阶级,所以创造出的作品是市民喜爱的文艺。在他们的作品里,就有反封建的”萌芽“,但他们也只是通过书中虚构的故事,最后得到正义来发泄自己的不满。“他们谈爱情故事,是反礼教的;他们说公案,是替人控诉冤狱、希望有清官的;他们讲发迹变态朴刀赶棒,宣扬武艺、称赞草莽英雄;他们讲书史、评论古今,反对杀戮功臣的、残暴的统治者,歌颂人民所喜爱的帝王将相。他们刻画市民形象,描写市民生活,真实而不歪曲,能反映社会现实。因为他们的生活、思想、感情是接近人民大众的。”小说仅仅是在底层流行,这也间接证明,民众的意见在上层看来并不重要。
民众对被压迫者的同情其实不如说是在同情自己。比如之前在民间很流行的一个小说里,汉高祖复生人间为献帝,吕后为伏皇后,韩信得中原为曹操,彭越为刘备,英布为孙权,三人分汉朝天下,蒯通复生为诸葛亮,司马仲相复生为司马仲达。这故事是小说家捏造的,说明汉末三分天下的因缘在于刘邦发达后杀了三个功臣,正是说明人民对于刘邦杀功臣的憎恨之情。想想,这些故事能在底层流传当然也是经过当官的允许的,这故事是告诉下面的人,为国家贡献的人不应该最后不善终,也是侧面教人民为国付出,以此还能得到相应的回报。这故事的流转正是说明政府要把刘邦杀功臣当作反面教材。
暂无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