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间谍”作为一种两相矛盾的角色在国家不稳定时期常常出现,他是“必要”的武器,是比硬伤更致命的“内伤”。“间谍”往往负责情报的收集和散播,这也导致这一工作的危险性随时可能致命。比较有名的例子是刘邦就是听了那些“间谍小人”散播的消息而后收到感染才杀了韩信,可见情报对整个社会的影响有多大。收集情报的间谍更难上加难,人与人的信任是最重要的,而信任是很难积累起来的,一旦信任破灭,身边的人皆有可能是敌人,在混乱时代,家人之间也是互不信任的。我们可以说,去做间谍的人无疑是对上司、对国家忠心耿耿的“忠义之士”,甚至可以为了大家牺牲自己的生命,而这是不是又是一种对家人的不负责呢?
孔子曰:“身体发肤,受之父母,不敢毁伤,孝之始也。”从古至今,儒家的思想都渗透到社会的上上下下,关于“孝”,就是要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,种种相应的规矩数不胜数,如果对一个人的评价是“不孝子”,那他就是儒家观念上“失败”的人。古代征战沙场的武士在国家大义上是英雄,但在家族层面上他就是不孝子。俗话讲“忠孝不能两全”。因为如果“忠”就有可能为了家族以外的团体牺牲自己,一旦牺牲就没法给父母养老,孝敬父母。所以一个是民族主义,一个是养育自己的父母。选择国家,在外有了好名声,在背地里却会被说对父母不负责;要是临阵脱逃,不仅会被国家视为叛徒,就算回到家乡也会被认为是胆小鬼。这就是“间谍”一类人面临的结局,实属不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