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张雪峰在一场直播中说“可能是最后一次直播了”,理由是“我动了太多人的蛋糕”。这话一出很多人都在猜,他到底动了谁的蛋糕?与此同时,著名“韦神”韦东奕开了抖音账号,短短四秒的视频,几天内就涨粉百万,很多家长学子都在评论区许愿保佑考到高分,似乎韦神就是一个县城学子逆袭的典范。
这两个看似毫不相干的人,其实反映的是同一个问题,越来越多的家庭(尤其是农村、县乡、小城市)把高考当作改变命运的唯一机会。张雪峰为什么能火?是因为他说话太实在,他不谈所谓的“诗和远方”,是直接说“这专业将来好不好找工作”“毕业后能不能挣到钱”。他讲的,都是很多家庭最关心的问题。特别是县城出来的学生,家里条件一般,没有人脉,也没有“兜底”的资源,一旦选错学校、选错专业,可能就是几年青春白白浪费。
再看韦神,他是天才,是数学奥赛金牌得主,是底层逆袭的示范,是北大的传奇。大家佩服、喜欢他没错,但问题是平台把他推得越来越高,把他的故事讲得越来越“神化”。结果就是让很多普通学生觉得:你看他多努力多纯粹,如果你考不上,是不是你不够刻苦?是不是你自己有问题?
这些教育现象背后,最焦虑的还是那些县城家庭,他们不像大城市的家庭有那么多资源,也没办法给孩子规划一条“长期舒适”的成长路线,只能选“吃得苦中苦 方为人上人”。他们只有一条路——考上一个“靠谱”的大学,读一个“能挣钱”的专业,早点自立、早点赚钱,为家庭减轻负担。这就是为什么他们特别信任、依赖张雪峰,不是因为他有多权威,而是他至少可以提供满足他们要求的“可执行”的建议。
但是现在正因为大家都在考虑“好就业”的专业,往往忽视传统的人文学科的专业,比如新闻、历史、哲学,现在各个大学的这些专业都招不到人,选择这些专业的人,目的在于开拓思维、提升自己的眼界,是提升自己思想层面的维度,这些人往往是“文化家庭”,同时,这些人的家境也需要相对殷实,这样他们可以不同总是想着现实层面、怎么活下去的问题。这些专业被认为“没前途”。但真的是这样吗?并不,它们一样重要,只是我们的社会没有给这些专业足够的空间和出路。大家才会觉得“学了也没用”。张雪峰说自己懂了太多人的蛋糕,其实是他把社会推的不平衡:一个社会,怎么能所有人都一边倒呢?
教育不该只是“能不能找到工作”的问题,它也应该是“我是谁,我想成为什么”的问题。可现实摆在眼前,谁不想先活下去、站稳脚跟,再谈理想?这种现象的产生恰是因为大多数学子都是县域教育下的小镇做题家,他们“思想受限”,是在长辈的引导下一步步完成了自己的人生大事。
暂无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