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euxnu'blog

为国而死的热情何时开始消失


avatar
aeuxnu 2025-03-12 58

“凌烟阁”里有二十四位大臣的画像,都是开国功臣,唐太宗专门为表彰他们而设立的,但是这个“开国功臣”定义不免有些模糊。这二十四位大臣里,有二十二位都间接或直接的跟“玄武门事变”有联系,当然也有跟着李世民开疆扩土的,更多的是对李世民私恩比较大的,没什么战功。这些人在效命唐朝之前是隋朝的官员,祖上也是以前朝代的文官武将,诶不对,按照儒家的思想,“忠义”才是臣子所应该做的,也就是给皇帝陪葬,为国家而死。但是“儒家的忠义在战乱年代往往败给实用主义,能尽忠殉国的始终是少数”,跟很多事一样,这个儒家的忠义也要分场合。在和平年代,如果将领或者文臣为国家而死,会成为流芳百世的英雄,逝者的家人还可以得到照顾,要是怀着保命的动机投降敌人或是狼狈逃回来,下场也不会太好,因为他违背了儒家的核心,就算他的做法暂时保住了命,回去也是不免要被杀头的,所以在和平年代,自古忠孝不能两全,不管为了家人或是“忠义之情”,这样做无疑是利益最大化;战乱年代,亡国的时候如果为了“已经成为历史”的过去而死,自己或家人也都不会得到什么利益,所以这其实是一场“道德博弈”。然而豫让一类的人毕竟是少数,乱世中不管文臣武将,大多数还是会以当下的大局为重。如此做的人多了,儒家也变得不只是一味地主张忠义,于是这种“明哲保身”的做法便被冠以“识时务者为俊杰”、“大丈夫能屈能伸”的美名。

暂无评论

发表评论

相关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