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书看到特别有意思一点,在抗日战争时,浙江警察学校“成批”培养“汉奸”。战乱时,间谍是每一方必须拥有的武器,但是自己抱有这种“敢死”心情的人非常少,而且如果效忠的那一方后来战败,也会落得一个不好的名声。
可能正是因此,政府开始“流水线”似的培养为国拼命的人(可能兵役也是这么来的)。在儒家看来,这做法当然是不道德的,怎么能为了国家而置父母于不顾呢?但是战乱年代,需要的是民族主义,要是国家都没有了儒家思想怎能存活?所以在战乱年代,就算是在中国向来有着主导地位的儒家也得让道。谁打仗的时候谁讲“礼仪”其实就是送死。
政府当然清楚,和平的年代人们享的福多了,基本不会生出为国赴死的念头,所以以“产业化”的形式来为自己补充消耗品,这也是普通人的悲歌吧